老年人的生意并不好做。
时间的力量有多强?
它不一定能造就你的成功、富有,却一定能让你变老,皱纹满颊。
这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生命结局。而我们所在的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全球范围内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老龄化进程。
养老,也正在变成无数人关心的话题。
当80、90后都老了,还能像现在的老人们一样,每天领着养老金、逗逗孩子、快活富足地跳跳广场舞吗?
存多少钱才能体面养老?
首先,最不能寄予希望的,或许就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
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近2.5亿人,占据总人口数的近18%。而根据预测,我国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2.8:1降低到2050年的1.3:1。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一个事实:等到2050年,80后、90后都到了退休的年纪,那时候,几乎平均每一个年轻人都要负担一个老人的开销。
而现实恰恰泼人一瓢冷水,一项关于“啃老族”的调查发现,“啃老”比例最高的年龄段是28到38岁的中青年族群。在月入过万的受访者中,依旧有四成表示当过“啃老族”,一些城市65%的家庭,都存在“啃老”问题。
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别说指望孩子能给你养老,不被啃老就已经是万幸了。
孩子靠不住,养老金似乎也没那么靠谱。
按照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在职职工每月给自己缴纳的养老金,实际上并未进入自己的个人账户,而是被“统筹”给了老一辈的退休职工。
长此以往,巨额养老金空账就形成了,2016年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已经达到4.7万亿。
也就是说,我们老了,就要靠未来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但随着出生率下降,未来的年轻人不一定能补足这个亏空。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这是叶芝诗歌里的词,但等我们老了,可能真得实现不了这样悠闲自在的养老生活。
既然如此,似乎只能趁着年轻力壮,做头勤奋的老黄牛,拼命攒钱了。
北京师范大学的钟伟教授曾经预言,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居民货币收入增长等不发生根本改变,那么在2027年退休的职工,则需要一笔约为300万-500万元的积蓄才能安定养老。
这个数字听上去让人咋舌,但我们不妨算一笔账。
假设老王今年40岁,是一个最普通的工人,平均每个月收入1万块钱,年收入12万元 ,这也是大多数工薪阶级的收入水平。如果老王60岁时退休,能活到80岁,则从现在开始,往后40年,平均每年老王的花费不能超过6万元,到了60岁退休的年纪,需要120万来养老。
考虑到通胀问题,假设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是4%,老王40岁时的生活费为6万,40年里则需要花费726万,退休后的20年里,需要391万元的资金储备。
这就是通胀的可怕力量。
但是企业发工资和国家发退休金时或许不会考虑通胀。老王从40岁至退休前,工资一共12万*20年=240万,而退休后养老金是工资的一半,即每月拿到5000元,到80岁去世前,李先生能拿到的养老金是5000*12*20=120万元。
也就是说,除非老王连年高升、或者一夜暴富,否则这中间就有两百多万的养老费用缺口。
当然,这还不考虑延迟退休会带来的损失。
邻国日韩“无养老”
邻国日本正面临和我们一样的窘境。
日本人本来就不玩“养儿防老”那一套,孩子和父母早早的就财务分离,各自独立生活。
老人不会给孩子买房子、带孩子,当然,也不会指望孩子给养老。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少子高龄化”的社会,因为年轻劳动力不足,现在面临着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困局。为此,日本政府在今年5月份推出一项新制度,要把退休年龄延迟至70岁。新制度还包括,敦促企业为退休员工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找到新工作、创办自己的公司或从事自由职业。
而在这之前,日本已经延迟过一次退休年龄,并把养老金的领取时间由60岁推迟到了65岁。
这一听就是政府不想支付养老金想出来的种种说辞。
日本老人,活到哪一天,就工作到哪一天,说不定还会因此成就一批老年企业家。
根据数据统计,2017年日本65岁以上工作者就有近807万人,占到了总就业人口的12.4%。
在日本,Uber外卖大受欢迎,而日本老人成了送餐的主力军。出租车司机、服务员、重体力劳动者......几乎各个行业都能看到这群银发老人的身影。
其中一部分老人或许是老来想找一些事情做,但更多的还是因为生活拮据,才不得不重新讨营生。
韩国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快速老龄化,韩国的400多万老年人,一直奔波在找工作的路上。
虽然韩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0岁,但真实的数据是,男性平均工作到71.4岁,女性则工作到69.9岁。
在韩国,很多从大企业退休的中产阶级老人,退休后都在寻找事业的“第二春”。
就业市场上竞争激烈,通常几千个老人要争抢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工作机会。而大多数老人,只能从事和退休前的工作落差极大的行业,比如之前是办公室文员,退休后只能送外卖、送快递。
中产阶级退休者艰难自救,而底层老年劳动者过得更惨。在物价高涨的首尔,可以看到很多高龄拾荒者。甚至,一些毫无经济来源的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还要以出卖自己的身体为生。
年轻时拼命工作,中年时为儿女拼命赚钱,老来只有自力更生。
这是老龄化严重加剧下一代人的凄凉晚景。
养老院是个“伪风口”
老年人越来越多,现在商界常常提起的一个概念就是“银发经济”,就是指可以在老年人身上挖掘的商机。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亚辉也曾表示,目前中国的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老人照料的需求巨大。中国社科院也发布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并预测到2030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有望高达13万亿元。
而“银发经济”中一个代表性行业就是养老院。很多商业分析报告中,将养老院作为“风口”看待。2015年,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入住月收费2万元的高端养老院的新闻,就曾引起广泛关注。
但事实上,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
据民政部数据,目前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能盈利的不足9%。
以首都北京为例,怀柔、延庆、门头沟和顺义入住率低于30%,朝阳等7个区入住率低于50%。
在甘肃法制报的一篇报道中,一所民营养老院负责人透露,目前自己投资经营的养老院,运营成本包括:房租每年200万元,40余名护工、近20名后勤人员、5名医护人员,一期投入700余万元,二期截止到目前已经投入500余万元。但是,这套养老公寓现在每个月仅有40余万元的营业额,离盈利遥遥无期。
就连有规模效应优势的房地产龙头企业万科,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尝试都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尽管如此,养老院给人的感觉还是“贵”。目前,一线城市条件稍好的养老院入住费用基本都要达到1万元每月。
这不是因为商人“黑心”赚很多钱,而是因为土地租金、护理成本实在是非常昂贵。
更何况,哪怕是这样的收费,也只能满足老人的基本需求。如果老人生一场病不能自理的话,24小时护工收费更加直线飙升,能迅速掏空一个老人的钱包。
很多老人不愿住,也实在是住不起。
“做养老生意,要带着一点为老人着想、做慈善的心态来做。”一位养老院投资者无奈地说。
中国老人大多又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想要在“银发经济”上有作为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务必要小心再小心。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80后、90后现在正值壮年,眼前的车房教育问题已经很让人头疼,或许还没有精力去考虑种种繁杂的养老问题。
但当风暴来临,他们就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批人。
参考资料:
甘肃法制报《养老院困局:40%亏损,盈利的不足9%,怎样才能稳赚不赔?》
本文封面图来源:微博@电影飞越老人院官方微博
本文转载自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已获授权,版权归快刀财经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