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轻城市垫底,委屈吗?)
发展文化,大概是深圳现在最在意的事儿之一。
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深圳GDP已经超过香港。跟所有拥有野心的新贵一样,当经济竞争力足够硬气之后,“没文化”、“没底蕴”、“暴发户”这些标签就显得格外刺眼了。
DT君在百度的高级搜索中,将“文化沙漠”作为不可分割名词进行搜索,共出现了80多万条相关信息,其中包含“深圳”的结果数量就达27万。随手一截图,自辩占了大多数,深圳的委屈几乎快要溢出屏幕。
我们十分理解这座城市的着急。
依赖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因素驱动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等研究中阐述的理念正在获得更普遍的认同——创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动员、吸引和留住创造型人才的能力”。
法国学者查尔斯·安布罗西诺和文森特·吉隆也在《法国视角下的创意城市》中提到,有创造力阶层的人对其工作和居所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生活内容的位置,例如靠近音乐厅、剧院、艺术馆、历史传统街区和有多元文化的地方。
文化生活水平,显然是城市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那么,深圳的文化生活真的不够优秀吗?DT君试图用数据来更精准地回答这个问题,以承载文化的“文化设施”、填充内容的“文娱活动”以及代表热情的“文化消费”作为评价城市文化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将深圳和其他主要城市直接比对,看看TA现在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区位。
深圳文化设施拼不过杭州,展馆、书店和剧场是最大弱项
我们采集了主要城市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音乐厅、剧场、电影院和书店等文化场所的信息,从规模和丰富度两个维度对全国35个主要城市进行了评价——文化场所的数量足够多、类别足够丰富,也就意味着一个城市有条件提供更多元与充沛的文化生活。
在这一项上,北京略强于上海,两者遥遥领先,将排在第三名的广州甩出几个身位,深圳则更是弱势,规模和丰富度都比不上杭州,直接落入二线城市的水平。
更具体来看,深圳在音乐厅、图书馆和电影院这几项上其实表现并不弱,差距主要是被书店、剧场、博物馆、展览馆和科技馆拉开。
电影院的繁荣与书店的稀疏,大概都是当地商业力量务实的选择,也符合大家对这座城市风格的固有印象。
博物馆、科技馆等大型文化场馆的落后,可能主要还是因为深圳这座城市太年轻。
对于并没有深圳生活体验的DT君,从游客视角也能感受到差距。就算不摆出拥有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优越资源的北京来“欺负人”,上海旅游打卡地前列的博物馆和科技馆,某旅游app杭州页面的《杭州12家博物馆推荐》攻略……与仍旧以华侨城、世界之窗等作为标志物的深圳相比,都显得格外具有文化底蕴。
正儿八经追溯深圳的文化设施建设史,也不过是近三十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建设了深圳博物馆(老馆)、深圳图书馆(老馆)、深圳大剧院、深圳体育中心等八大文体设施,2000年初以来又陆续建设了深圳音乐厅、深圳图书馆新馆、深圳博物馆新馆——短时间的集中建设,还是拼不过历史悠久、细水长流的积累。
不过,深圳并没有放弃,正十分豪气地奋力直追。2018年9月,深圳市委常委会原则通过了《深圳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歌剧院、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新一批大型文体设施已经在路上赶来。
我们比照了下现在的差距和建设速度,深圳要赶京超沪还是有难度,但是可以期待一下TA甩开杭州追上广州,至少进入一线城市阵营。
深圳文娱活动够丰富,但是明显并不“文艺”
与文化设施硬件的“落后”相比,深圳的文娱活动表现要好很多。
综合电影放映场次和“豆瓣同城”上的活动信息,DT君从规模和丰富度两个层面对主要城市的文娱活动进行了评价比较。
头部还是很稳定,北京和落后些许的上海站在顶端,深圳在这一项上全面超过了广州。
再比较几个一线城市的活动类型,不管是影院活动、戏剧、音乐还是展览,深圳都表现不佳……实在是个不太有文艺气质的城市。
以最为弱势的戏剧(包含话剧、音乐剧、舞剧、歌剧和戏曲)为例,DT君查看对比了几个城市的豆瓣同城活动页面。最近一周深圳有12场戏剧活动,从感兴趣人数来判断人气的话,最热门的话剧《金锁记》也仅有86人感兴趣;上海有41场戏剧活动,最热门的是舞台剧《三体II黑暗森林》,有317人感兴趣;北京有74场戏剧活动,孟京辉导演《恋爱的犀牛》有914人感兴趣——不管是看活动体量,还是看群众热情,深圳都跟京沪差距较大。
不过,在室外、聚会、学习、运动等活动方面,深圳直逼最高水平,在公益活动一项上甚至以微小的优势勇夺第一。如果再考虑到常住人口的差距,深圳人参与运动和公益类活动的机会和热情真的相当高。
提取深圳过去一年的1万场活动名进行分析,“体验”、“烧烤”、“公益”、“课程”等都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另外,与大海有关的词被反复提起,比如“出海”、“潜水”、“海岸线”、“快艇”等,海滨城市的特色彰显无疑。而“提升”、“课程”、“沙龙”、“英语”等词的存在感也挺高,体现出了深圳文化的奋斗基因。
稳站第二梯队,深圳真的就是文化沙漠?
以城市居民购买线上文创产品和为电影贡献票房作为文化消费代表指标,DT君还评估对比了几个城市的文化消费力。
结果也没啥意外,一线城市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个层级,深圳在这一项上表现尚可,紧紧追着广州。
两个层次的城市间电影票房差距相对来说较小,大概是大众文化娱乐的消费已经在拉平。但线上文创消费仍旧有较大差距,这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广深群众为创意买单的热情与意愿还没有那么强。
在依次比较完三个指标之后,DT君其实已经大致了解深圳的文化生活发展情况,综合来看:深圳与广州一起组成了城市文化生活发展第二梯队,比二线城市明显更好,但与北上仍有较大差距;受到城市历史的掣肘,文化相关硬件的不足成为深圳最明显的短板,城市在文艺与创意方面的热情也有些不足。
如果怀抱着想要与北上直接竞争的野心,那么深圳可能还得继续坐实“文化沙漠”的标签,尤其是当大众提到城市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往往就指本文所用指标定义的更偏重文艺的狭义概念。
但当我们站在更广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角度来看,深圳其实已经有了可能不文艺但也比较鲜明的城市标签,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总和,生长得很快。
从“小渔村”到一线城市,在深圳的经济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其文化的发展也打上了“奋斗”、“经济”的烙印。TA可能看起来无趣又无聊,但是包容度极高,开放自由。
深圳现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短期内不可能补足历史文化底蕴已成定局,文艺气质似乎也没办法迅速长成,那么,靠着短时间氪金快速发展的文化硬件,和城市自然创造的开放、包容与奋斗的鲜明特征,是否也能培养出对创意阶层具有吸引力的文化?
好文章,点个赞
版权提示
转载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请于文首标明来源、作者,并保持文章完整性。非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如需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稿件内容,请联系CBNData客服DD-4(微信ID:CBNDataDD4)